最早看到刘帅的作品,是在赛拍网举办的拍卖活动。打开页面,迎面而来的画面带来两个让人意外的信息:一是,刘帅是女生,而且是一位文静秀气的美女;二是,身为央美毕建勋教授的高足,她的作品并没有鲜明的老师印记,这让人深感意外和欣喜。
二十世纪以来,中国画的人物画创作语言体系,以中央美院徐悲鸿、蒋兆和两位先生开创的“徐蒋写实主义体系”为主导,即用笔墨画素描人物的方式开展创作。从徐悲鸿的《愚公移山》、蒋兆和的《流民图》,到新中国成立后“高、大、全”式的革命历史人物画创作,再到改革开放后“美协”系统机制美展式的人物画创作,作品大都停留在“叙事”层面,人物的刻画主要是围绕事件、故事而展开。
近年来,伴随当代水墨、新水墨概念的兴起,国画的创作开始越来越多出现摆脱现实主义、写实主义束缚,解脱叙事性、记录性特点向多元方向发展的态势,越来越多抽象性、实验性、探究自身精神性、打破传统审美性的作品大量出现。
人物画创作中,更多的当代作品开始进行绘画本身的审美思考,越来越关注艺术家自身对人物美、形式美的探索,记录性如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已经是国家立项进行的专门性创作,而非艺术家创作的常态。
刘帅的人物画创作,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艺术家对学院传统的“徐蒋写实主义体系”的继承与创新改变。她对学院体系的继承,凸显在其笔墨技巧方面:扎实的人物造型、娴熟的笔墨运用无疑是得益于学院传统的系统训练;而画面内容的营造已经完全显示出艺术家自己相对成熟的自我思考与创造,不同于现实主义的题材深重或异域猎奇,也不同于当下都市题材的时尚俊男美女或裸身诱惑,刘帅在作品中以一系列带有沉静感、唯美性的画面及人物形象塑造出一种带有时空交错感或岁月静好与沧桑感的画面效果。
刘帅的作品主要以两个系列展开。一是带有时空回溯或交错感的古装系列作品,如《彼岸》、《出游》、《我的桃花源》等,作品以铁线般富有质感、硬度的线条,描绘山水、树木,并以偏暗色系的色彩表现使画面回溯历史之中,带上岁月的斑驳痕迹。配以沉静优雅,或清秀或可爱的人物,使画面沉淀出浓浓的穿越时空的静谧与文人气息。
另一个以女孩为创作主体的系列作品,如《春江水暖》、《玛丽的后花园》、《故乡》、《报晓》等,秉承其作品用线粗、硬的特点,以富有铁线质感的线条、暗色系的画面色彩描绘山石、树木、衣裙等背景,以反差性的视觉感受描绘出女孩柔和的面部、安静的表情、优雅的动作,将刚硬笔、墨、线形式服务于画面中心的雍容、温柔与静好的美感气息,使两者达到形与神的高度统一。
自东晋顾恺之以来,中国人物画创作就形成了“传神论”的审美标准,“传神”是为人物创作的最高标准、亦是最高要求。动、静、爱、恨、美、丑等等,无论是何种神态、何种人物气质,成功凸显其一即为成功。刘帅的作品可谓在“静”这一方面深得神髓,反映出艺术家发自本性对“真、善、美”的追求与追寻,如此年轻而能静心至此,其后续创作惹人期待。
苏涛